“三條巷是我天天上下班要走的一條路,最近,巷子里搞出新,竟然‘拆’出了一棟民國建筑。”日前,市民陸先生致電金陵晚報,想了解一棟民國建筑的“前世”。
曾經長期“藏”在院子里
南京有兩個三條巷,分別是城東的三條巷和城北的三條巷。
陸先生所說的,是位于城東常府街和中山東路之間的三條巷。
這是一條始建于明代的古巷,據《南京地名大全》的記載,此巷位于西華門大街以南,因為是西華門外第三條巷子而得名。
在很多南京人印象中,三條巷是一條美食街,尤其以面館居多。但三條巷也擁有悠久的歷史,巷子內保留著多處民國建筑,高二適、張靈甫、馬步芳等民國名人就曾經在三條巷一帶居住。
陸先生所說的民國建筑,門牌號為三條巷25號。他說,這里以前是一個大院子,在三條巷上張望,隔著院墻,無法看到院子內有一座民國建筑。
最近幾個月,三條巷25號院墻拆除,建綠地,露出了一座體量不小的民國建筑。
尚未列入文物保護范圍
昨天上午,記者在三條巷25號看到,這里已經建成了一個街心綠地小花園,種上了樹木,鋪上了綠地,設置了健身器材。小花園的北側,就是陸先生所說的三條巷25號民國建筑。
這是一棟青磚二層老樓,上下兩層,每層五開間,前后都開門,后門門框上還有幾十年前的標語。整座老樓比一般的民國公館建筑要大,整體顯得大氣端莊。
據了解,這一民國建筑所在的地塊被稱為“華舫置業地塊”(三條巷和文昌宮地塊),是今年南京主城區要建設的41個游園綠地之一,剛剛在“五一”前夕建成對外開放。華舫置業地塊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,已打造成一座居民區公園。
記者從秦淮區文化局了解到,三條巷25號老樓的確是民國建筑,但目前還沒有列為文物保護建筑。由于這棟老樓具有文物價值,因此在華舫置業地塊征收建設過程中進行了保留,并將進行修繕。
專家考證老樓滄桑歷史
那么,老樓有怎樣的歷史呢?記者詢問了周圍鍛煉的市民,都無法具體描述。
研究南京抗戰史的民間學者張定勝從小就居住在三條巷。巧的是,他對這棟民國建筑的歷史做過調查。
張定勝告訴記者,三條巷25號民國建筑所在的區域,被稱為“文昌宮”,清代時這里有過一座名為“文昌宮”的道觀,規模很大。進入民國以后,文昌宮的建筑陸續拆除,三條巷25號民國建筑就建在文昌宮的遺址上。
“這棟老樓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。”根據張定勝的調查和考證,1937年之前,老樓曾經被國民黨軍隊用作被服廠,生產軍服等后勤物資。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中,守軍83軍156師(師長李江)師部就駐扎在三條巷。張定勝推測,此處很可能就是當時156師師部所在地。
張定勝介紹,南京淪陷后,三條巷25號被日軍用作運輸部隊的修理所使用。抗戰勝利后,國民黨軍隊再次接管此處,同樣也用來修理汽車。
“這棟老樓和民國小洋樓不一樣,體量很大,明顯不是住宅。”張定勝說,老樓很有故事,也見證過歷史滄桑,如今保留下來,應該作為文物好好保護。 (于峰)